2)唯剩一问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到如今。张燕唯剩一问:“我等与大汉,断难共存否?”

  “有我无他,势不两立。”襄楷掷地有声,指天为誓。

  如前所知。水贼与山贼,曾结山海之盟。自太平道,揭竿而起,黄巾蛾贼遍地。虽被剿灭,却化整为零,散布各地。又被称为:“蚁贼”。从蛾贼到蚁贼,除去分布更加散乱,规模亦日渐缩小。

  黄巾乱后,群盗蜂起,贼反不断。天下逆贼,或多或少,皆与黄巾余孽,脱不了干系。换言之,或可将汉末至三国,称之为“黄巾后期”。

  既已定计。黑山贼众闻风而动。各领精锐,兵分数路,借积雪掩护,昼伏夜行,各自逃命不提。唯有青壮能耐严寒极冻。山中老幼,各自望山而哭。

  不出数日,黑山精锐尽出。只剩南太行四径,老弱残兵。

  待风雪稍息。蓟王数路大军并起。蓟国四校,各领麾下精兵,攻入南四径。刘备自领中军,直捣黄龙。

  别帅陶升,据险而守。五日后,与一众别帅五花大绑,出营投诚。

  刘备方知,张燕等人,已人去砦空。

  四径捷报频传。兵不血刃,抄掠黑山老幼五十万众,粮草辎重无数。至此,太行八径,被抄掠一空。前后共计得民八十万众。除去数万精锐提前逃窜,不知所踪。冀州大地,再无黑山之名。

  捷报传来,天下震动。

  蓟王之强,天下已无人敢逆其锋芒。

  然蓟王刘备,却无多少欣喜。张燕逃脱是其一。刘备忽生自投罗网之感乃其二。冥冥之中,或正有一只大手,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。

  神上宗师。汝,究竟是何方妖孽。

  少年时,刘备如芒在背,日夜不得安生。今日方知,所患,并非大贤良师,而是神上宗师。

  刘备自领数万中军,据黑山大营。收拢老幼,整编降贼。自杨氏完败,黑山仓惶南逃。盘踞朝歌,吸纳附近流寇。非冀州出身,青、豫逃难流民皆奔敖仓乞食,亦多裹挟入伙。人员渐杂。黑山主力屯驻朝歌西部山区,自沧水北岸青岩山云梦山至淇水南岸青岩壁青岩绝,南北五十里群山,广筑营堡烽燧。皆屯有各部兵马。

  本以为必是场攻坚血战。岂料大军一至,望风而降。

  饶是蓟王刘备,亦始料未及。究其原因。失去“天命义理”支撑的黑山贼众,已劣化成混吃等死的蟊贼。蓟王赫赫凶名,自幼割头进爵,如何敢捉刀一战!

  冀州民心初定,不宜轻动。

  刘备权衡再三。将各处营寨,就地改建成流民大营。待来年开春,雪化路开,再分批转运蓟国不迟。

  粮秣暂由敖仓支取,待大河解冻,再运粮填补。

  冀州自州牧以降,皆唯蓟王刘备马首是瞻。蓟王如此安排,自当全无异议。

  就地改建成流民营地,好处多多。单隔离病患一项,便可严控瘟疫滋生。陶升、杨凤等黑山别帅,悉数留用。一问方知,那日在杨氏谯楼,黑山大小渠帅四十又一。除去张燕破墙而走,唯杨凤一人假死逃命。至此心悦诚服,早有纳降之意。见他弓马娴熟,颇有威信。刘备遂拜其为校尉,号:“黑山”。陶升为黑山司马。

  二人感激涕零。指天为誓,再不为贼。

  万事皆备。

  刘备命甘宁坐镇黑山大营,自领中军归国。

  此时此刻。

  一处隐秘之所。屋外群芳吐蕊,繁花似锦。枝头云雀齐鸣,美如画境。

  屋内之人,只穿薄衣,正独自对弈。

  须臾,忽听廊下一声轻呼:“阿爹。”

  屋内文士闻声抬头:“甯儿,一路辛苦。”

  来者不是旁人。正是从京城返回的甯姐姐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