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三面合围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东平舒侯弥加,位于临乡下游。扼守着巨马水路出海口。

  以阙机为常道侯,封邑在常道城。常道城,又名苌道城。距方城县东北约九十里,距临乡城一百里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纪》:“甘露三年(258年),陈留王奂‘封安次县常道乡公’。”即此处。

  “骨进,乌丸之王也。幼时力过于人,所部皆惧。汉末率部大入边,掠牛马、财物甚众。”

  以骨进为韩城侯,封邑在韩城,又称韩侯城。距方城县东南约七十里。距临乡城约六十五里。“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,世谓之寒号城,非也。”

  且常道、韩城二地,皆在圣水沿岸。

  “圣水又东,导源东南流,右注白祀水,乱流东南径常道城西,又东南入圣水。圣水又东南径韩城东。又东过安次县南,东入于海。”

  圣水和巨马水,以八丈沟水相汇。八丈沟水交圣水于安次县东,交巨马水于益昌城东。

  “(巨马水)又东,八丈沟水注之,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,东南迳安次城东。”

  换句话说,位于圣水沿岸的常道、韩城二地,可经八丈沟水,直入巨马水。舟行临乡各地。

  此二城正好与位于益昌下游的东平舒城,呈三面包围之势。

  虽未遵循祖制,把三个东部鲜卑归义侯,皆封在涿郡。然却皆在临乡周围。朝廷用意不言自明。显然是行驱虎吞狼,制衡之策。督亢泽包围方城县。大泽之内,皆是临乡封地。

  刘备的都邑临乡城,距方城县城不过十里。各自五里官道,早被两地官吏修缮一新。正如涿县与楼桑。方城县达官显贵,休沐假期,便会乘车南下临乡,享受各种繁华便利。

  临乡侯与邻为善。待人以诚。治下诸多产业,总能令人宾至如归。

  常道、韩城,东平舒三城,皆是古城。年久失修,东平舒城更是毁于海侵。弥加、阙机、骨进三部大人,各率万余众南下,不日便将抵达封邑。

  刘备这便命匠人打造三脚耧车,割草车,准备苜蓿良种,又令阎志随时待命,赶往三地,广种苜蓿。

  因此次封赏未限户数。故而得到消息的三地乡民,纷纷举家迁徙。目的地,正是广纳流民,距离最近的临乡。为何分封无食,刘备不得而知。想必,陛下亦听说东部鲜卑各有部民。又怕胡汉杂居,多生争斗。故而分封未限户。于是下辖乡民皆可自由迁徙。

  刘备已令临近诸城接纳。

  对于将鲜卑归义侯封在治下,方城县官吏皆怨声载道。方城县夹在涿县和安次县之间。西南又被督亢大泽包围。本就狭小。若不是并入原西乡侯国,根本难以成县治。如今常道、韩城二地被割出,且有数万鲜卑胡民迁入。便只闻风传,二地民众已纷纷逃难。可想而知,一旦定居此地,南下胡人又岂能与邻近乡民秋毫无犯。

  两位家丞将方城官吏所忧,告知刘备。

  刘备深以为然。若无掣肘,两地胡人必成祸乱。

  这便召来素利、成律归二人,列席堂议,与众家臣一同商讨对策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