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竖子成名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得明主,如老骥遇伯乐也。”

  两人相视而笑。郑玄又为刘备引荐孙嵩、赵岐、赵戬三人。

  皆海内高士。刘备肃容行礼:“备与诸公,相见恨晚。”

  蓟王长揖及地,三人亦肃容下拜。口称:“不敢”。

  刘备将郑玄四人,请上西席。这才反身落座。

  礼贤下士,了无痕迹。足见发自肺腑。

  “盛名之下无虚士”。

  四人皆大儒。又各自颠沛半生,饱受流离之苦。自当遍尝冷暖,阅人无数。与刘备虽是初见,然蓟王情义扑面,直令人如沐春风。赤诚之心,坦露无疑。乃世之英杰也。

  所谓“扬长避短”,又谓“趋利避害”。对见惯世态炎凉,深谙明哲保身的海内大儒而言。出仕刘备,当有“百利而无一害”。

  蓟王待人以诚,待人以宽。志向远大,胸怀天下。喜怒不形于色,爱恨分明,利落果敢。有情有义,文武双全。能广开言路,虚心纳谏。虽文治武功,却只除首恶,从不滥杀无辜。难得又是长情之主。

  一言蔽之。出仕蓟王,后半生荣华富贵,享之不尽,还能令后人蒙荫。若能再兴汉室二百年,可称一本万利乎。

  大儒最怕,祸从口出。

  蓟王百无禁忌,还有何所虑。

  见郑玄身后诸弟子中,有一人与众不同。刘备笑问道:“敢问郑公,此何人也?”

  麒麟识英。名不虚传。

  郑玄笑道:“此乃门内国子尼。”

  陪坐东席的郑泰定睛一看,正是那日引路书生。

  书生旋即行礼:“乐安国渊,拜见王上。”

  见他不卑不亢,从容有度。刘备笑叹:“国子尼,美才也。吾观其人,必为国器。”

  “哦?”位列次席的孙嵩,不禁叹道:“王上果非,常人也。”

  “孙公何出此言?”刘备一愣。

  孙嵩答曰:“王上此语,竟与康成公,不谋而合。”

  国渊伏地对曰:“恩师门内,英才辈出。众师兄弟皆有高才。王上何不一观?”

  刘备欣然点头。便将郑玄身后诸弟子,依次看来。

  与蓟王目光一碰,便有人伏地下拜:

  河内赵商、清河王经、乐安任嘏、北海张逸、鲁国刘琰、汝南程秉、北海孙乾、山阳郗虑、南阳许慈。

  年纪虽参差,然长幼有序。

  闻“北海孙乾”,刘备不由心中一动。该来的,终归会来。

  待众人介绍毕,孙嵩笑言:“康成公门内十贤,已尽入王上彀中矣!”

  坐上众人,纷纷抚掌而笑。

  正值用人之际,郑玄满门来投。刘备焉能不喜。

  刘备只知孙乾,却不知余下诸人,皆青史留名。

  正如刘备所言,双方相见恨晚。传令座舰游麟号,设宴接风。郑玄等人,遂换乘游麟号,与刘备同船返回。

  船入巨马水。一路走来,闻千里稻香。见大堤两岸,水网纵横,稻田绵延无边。田中农人乘屉舟往来,水陆皆有兵士巡视不断。郑玄方知蓟国之富足。

  听闻少时,刘备从河南移稻。郑玄笑问,王上何必舍近求远。

  又道:今汉建武年间,渔阳太守张堪“于孤奴开稻田八千余顷,劝民耕种,以致殷富。”

  换言之。北地稻作第一人,并非他刘备。

  不知为何,刘备忽然忆起,大震关时。有氐酋取陪葬明器,佐证梯田并非刘备发明。听闻有渔阳太守,“圣童”张堪,早百五十年在北地稻作。方知,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

  便是郑玄门徒中,亦有“蒋氏翁、任氏童”之乐安任嘏,童子成名。

  只闻后世“伤仲永”,不闻先汉“竖子成名”。

  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
  时下少年英杰,何其多也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