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铸山煮海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庸金,五千蓟钱。家人亦可落户釜山港,享受诸多便利。五千蓟钱的购买力,究竟如何。港市可见端倪。先前骑乘牛马前来的韩民,只需花一千钱,便可购买一辆宽敞的机关辎车。车前设座,车后盛货。上有顶盖,前后皆蔽。可避日晒雨淋。跋山涉水,如履平地,不要太舒适。

  蓟国精工铁器:庖刀、柴刀、铁铧、耦犁……应有尽有,作价百钱至数百不等。

  农作机关器,韩人尚不识货。然“铁器者,农夫之死生也。”韩人深有体会。忙问购买铁器的国人,手中铜钱从何而来?

  答曰:只需家有青壮登船,便可预支五千蓟钱。

  举家前来,本想见见世面,看场热闹。结果,自家青壮,皆被父母欢天喜地的送入营地。签字画押,签订劵书。换回五千蓟钱。

  一人可得五千,二人便是一万。自当多多益善。

  且营中书佐,还言道:年(庸)金一万,先付一半。剩下一半,可足月来领。每月得钱五百。共计十月。年年如此。

  便有人问道:为何来年少了五千?

  书佐答曰:来年一半庸金,当付给渡海青壮,留其傍身。

  又有人追问:我儿此去几载?

  书佐又答:少则三五载,多则十载。视情况而定。

  第三人再问:平日可有书信往来。

  书佐言道:必然有。

  众人这便安心。所谓打虎亲兄弟。每家少则二三子,多则四五子,甚至还有九子同船而去。辽东豪商田韶,目睹登船青壮,竟排出十里长龙。不由心生敬畏。

  三韩青壮大量流失,国力空虚。而这些渡海远游的三韩子弟,客庸港口,耳濡目染,习大汉风仪。再娶妻生子,当为汉民。凡安家立命,必书信将父母兄弟,尽数劝来安居。宗亲四邻,亦会随行。不出十载,百万民众,流失大半。

  三韩融入大汉,指日可待。

  这便是高等文明的魔力。

  后有国人削尖脑袋,不惜举债偷渡,亦要投奔西海。亦是此因。后世以做洋人为傲。正如时下四夷争做汉人,一般无二。

  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亘古不变之真理也。

  楼桑将作馆。

  蓟王亲临。

  正在以右国令夏公、将作令苏伯为首的将作馆大匠师的陪同下,设计盐田诸机关器。

  手当其中,便是“汲水器”。

  渤海上湾,多河流入海口。淡水不断注入,使得靠近河口的湾区,海水淡化,含盐量低。唯有等涨潮时,深海咸水自行冲上滩涂,方可用来晒盐。如此靠天吃饭,自会影响盐田产量。为地尽其利。急需能随时将深海咸水,运送并注入盐田的一系列机关器。

  刘备曾改造汲水罐车,运送肥水上陇右梯田。今,可否改造“汲水罐船”,运送咸水。

  “回禀主公。浇灌百万亩盐田,汲水船或需建万艘。”苏伯谏言道:“即便国内船坞,皆用来建造,亦需十年。恐不及也。”

  “夏公以为如何?”刘备问道。

  “筑坝后,可排建天车提水。”夏公想到了水车。

  苏伯又补充道:“海岸不同河流,并无流水借势。若建天车,当借风势。”

  “风车。”刘备欣然点头。大利匠城,一艘艘将作大舡上,皆设有此物。技艺早已成熟。

  “岸边水淡,又当如何。”刘备再问。

  “当避诸水入海口。”苏伯答道:“若能掘暗渠入海,引来咸水,自是最好。”

 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刘备心中一动:“速取图板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